基督之道


耶稣・基督与佛

本網頁旨在促進不同宗教之間的理解和對話、探討佛教流派與基督教之間的異同。比較的基礎是我們著眼於在非教會研究中的基督教所呈現的全部潛力。本文不奢望能夠全面地描繪佛(西元前五百年)的生活與學說*),但求能夠準確處理佛教的核心點。

 佛最初的學說的核心,也就是佛教"小乘經"的基本點就是要解救衆生,擺脫不屬於其本質的塵念,力求認識內外感官的需要帶來的是痛苦,是不屬於人的自我的,只有通過相應生活、學習方式、修練等才能最終摒除雜念達到涅槃的境界。這點特別是在以後的由佛教大乘經演生的流派中大部分被曲解了,雖然這些流派也有其進步的一面,例如更明顯地同情衆生,而不只是一味地循世,至少在以前的流派中有此傾向。它們對經常出現的無我的概念解釋非常極端,好象在除掉自私、低下的自我以後,全不剩絲毫「我」。同時這些流派也傾向於將"涅槃"理解爲虛無。佛自己在他的最高體驗的描述中也說:"我看穿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那種既非知又非無知之境的痛苦使我感覺越來越明顯,並且漸變爲感知升化的幸福,同時去盡情體味。"(增一阿含經第九卷第四十一條)

 在此可以看出耶稣・基督与佛都鼓励净化人的气质,并且每个人都要审视自己,首先自我批评、再批评别人...

此外基督與他的門徒認爲自己並不是歸屬於這個塵世或文明中的一分子――然而比原始的佛教還清楚地強調――自己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並對這個世界發生作用(約翰福音第17章)。耶穌也向整個世界承認,他們可以通過他的使徒象一塊發酵麵團一樣改變世界,從而産生一個嶄新的更充滿愛心的世界。

總之耶穌與佛對生命問題的話語有很多相合之處,使得近幾十年有些人開始猜測,耶穌傳授的是佛教。這是無稽之談。您同樣也可以說:耶穌也爲這個或那個學說做了說教。在我們的正文中還闡述了這些部分的共同點基於精神世界的事實,這是所有能感悟到的人不用互相抄襲就會有類似的認知。各宗教之間乃至世界觀之間的共同之處並不影響他們走各自自己的道路。

但是在猶太教和基督教中需要淨化的人性又與對神犯罪連在一起。這裏指的是要遵守一種宗教的基本倫理標準,更準確地說就要克服所有那些將我們與上帝分隔的屬性(也是阻礙我們與周圍人凝聚的屬性)。

人們普遍認爲佛教中是 沒有神的。在不同宗教中關於倫理問題的共同表態中只涉及了所有宗教都假設的物質生活之外的「最終現實」。這樣做並不完全正確。佛從沒有說過沒有神,而只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只注重將對人類道路的認知傳播下去。佛在回答印度教的僧侶問及印度教的創教神――婆羅門的問題時說:"我知道婆羅門和婆羅門世界,以及通往婆羅門世界的路徑,甚至婆羅門怎樣到達婆羅門世界,我也知道。"(迪迦論,第13講-有關思的經驗)。印度教的婆羅門不能簡單地與基督教中的天父――上帝等同起來,這首先是一個不同文化中的逐漸形成的部分神性的擬人化。他肯定不是對負面力量的稱謂。

基督教福音書與啓示錄卻是將那個創造生靈起於茲且生靈完美終於茲(始與終)的人稱爲「天父」,超然與萬物及其屬性之上。基督教的神秘学家们,例如雅各布・波墨,基于他们确实的亲身经历明确地指出,上帝不仅居于尘世间万物之上,也超然于彼岸和天界。只有借助於那些有深刻經驗的人,才能找出一種促使各宗教在更深層面上互相理解的語言。.***)

佛教之路是要通往「涅槃」,這對大部分佛教徒而言當然很遙遠,正如大部分基督教徒與上帝的神秘合一****)很難達到一樣。但是佛教也告訴人們已從輪回中解脫出來的菩薩可能會自願來到下界,普渡剩下的衆生。

基督教的傳承說是基督升天去天父(上帝)處,且預告他將重來。今日通過對基督的信仰亦可使上帝更多滲透到塵世中。

这里值得一提的鲁多夫・施泰讷,他认为佛带来了爱的智慧,基督带来了爱的力量。他將佛看作是某種意義上的開路先鋒。誰要想知道真實如何,就不妨在各自的道路上前進,同時在內心問基督或佛,自己去探索。

 

 *) 佛流傳下來的學說特別見於篇幅宏大的佛祖語錄「中集」,也見於「長集」。也參見迦陵瑪經:"不要讓聽說、傳說、每天的意見、聖典的權威、單一的理智原因和邏輯結論、思想理論和佔優勢的觀點和先入爲主的印象以及大師的權威牽住你們。如果你們自己悟出..."。 (感悟和真正信仰有很多共同之處,大大多於單純知性的真假判斷與信仰之間的共同之處)

***) 基督神秘學家艾卡特大師曾特別描述了他的經驗:雖沒有提及涅槃的概念但卻感知到一種與涅槃相類似的體驗,也包括其相異之處:對他來說那是一種人與上帝的相會。

****) 吸收了人生經驗的精髓後回歸上帝,一方面是回歸太初,一個一直存在的狀態,而同時又是一個高於原先的狀態,正如兩個互相重疊的三角形。

 

返回「基督之道首頁」 http://www.ways-of-christ.com/zh/ft/ 

其他內容,用其他語言的文章

耶穌的道路,他對人的覺醒和對人類和地球變革的貢獻;包含關於人格發展的實踐指引。